(转自:不跪的世界)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统计局数据来做推算。
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824元,我们假设那年开始工作。
一直工作到...2045年吧。总共工作45年(21岁到65岁)。
那么2001-2024年,我们可以直接从统计局获取合计可支配收入是近65万元。
这个期间的年均增长率是9.43%。
我们把它拆成每5年来看——
显然,它的增速呈边际下行趋势,最近5年平均增速只有5%,这和名义GDP趋势一致——
我们要估算2025-2045年的可支配收入,就要先估算名义GDP的走势,参考IMF——
乐观的取6%好了,那么可支配收入延续5%增长,则可得出2045年15万元,2025-2045年累计值约192万元。
将其和2001-2024年的65万元相加,则工作45年,可赚到257万元。
再做个假设,其中的40%用于购房(不含装修税费),其他用于储蓄+日常消费,那么一个人的购房支出约为102万元。
利率按照3%算,那么30年期,房子的购买价不应超过72万。
利率按照4%算,房子购买价不应超过64万,可见利率越高,一个人应购买的房价越受限。
当然,人均可支配收入其实并不反馈真实收入分布,如果收入基尼系数太高,则头部收入刨去后,中低收入群体的人均收入会很低——
目前国内收入基尼系数高于0.46,属于收入差距过大,所以结构性的人均一辈子收入所得出的房子购买价应该比上述计算值低很多。
这也对应了未来国内房地产的分化趋势——头部人群购买力依然充足(豪宅热),但中低收入人群依然疲于生活、收入预期弱、购房压力很大。
政策的干预自然会更针对性的去收窄这种分化(差距),不然经济无法从名义值得到“动能”,只能发债度一时。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